原本沒有寫作固定習慣的我,自從受到新加坡作家室友的啟發(詳見此文),在去年立定了一個「出版自己的書」的計畫後,開始投入規律寫作的行列。從去年八月份開始,不知不覺已過了九個月。以下是我的三點心得:
感悟1. 寫作並不是文學大師的專利,人人都能寫作
在寫了大約1–2個月之後,我開始摸索出自己的風格。過去的我很羨慕文采飛揚的人,自認為文筆無法與這些人匹敵,這也是我過去遲遲不敢動筆的原因。實際投入寫作之後才發現,寫作不等於文學創作,市面上的書籍也不只有文學類。我過去對寫作的定義過於狹隘。
從被訂題目,到自創題目
我對於寫作的刻板印象,來源於求學階段寫作文的經歷,造成的錯誤解讀。學生時代寫作文,是被給予題目,並以此做文章。在升學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,老師及學生為了在有限的字數中展現「寫作技巧」,因而更加強調「怎樣寫更有文采」的技巧鍛鍊。
當自己有想要表達的觀點,變成自創題目的時候,情況就完全不是這樣了。寫作技巧無非就是如何把「自己的觀點有邏輯地說清楚」,並「真誠的表達」,這就夠了。現在寫作之於我,是發揮影響力的工具。
感悟2. 寫作讓我得以深度思考,用實力累積底氣
我在大學和研究所都是讀的商科。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商學院與「名和利」更接近,在讀期間可以發現,同學們花最多的時間的,不是在知識上的鑽研,而是在「打造一個更有競爭力的履歷上」奔赴,為此去參加許多為履歷錦上添花的事情。必須虛心承認的是,過去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。
雖然這讓我的的確確獲得了「亮麗的履歷」,卻也逐漸喪失了原先的「靈氣」。我變得隨波逐流、人云亦云,對於自己的想法也不夠肯定與自信。
深度思考需要長時間的自我對話
開始著手自己的書的創作之後,每天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自我對話,挖掘過去的經歷,以及背後之於我的意義,思考逐漸有了深度,在愈發了解自己的過程中,「在做自己的道路上」走得更有底氣。
感悟3. 才華也需要練習
不是有了才華才寫作,而是寫了之後才有才華。
這是「兩年間從麥當勞清潔工寫到 170 萬追蹤」的席安說的(詳見Jemmy寫的這篇)。
沒有人生來就擁有能夠登上世界舞台的天賦,就算有,也需要1%的天賦+99%的努力。其實細看世界上我們所謂的有天賦的人就會發現,所言屬實。在NBA球場上所有的球員,都擁有巨大的籃球天賦,然而他們依然要經過長時間、不懈的努力,才能登上NBA的舞台,因為擁有相同天賦的人太多了。
一直以來,我都把「出書」當作一個終極目標,然而經過9個月長時間的寫作磨練,我認為最大的收穫已經不是最後的出版,而是磨練了可以發揮個人影響力的寫作力!
花費不到一年的時間,收穫一個新的才華,還蠻值得的!